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怎么计算,其他应收款长期挂账的涉税风险
编辑:马若 | 发布时间:2024-06-06 09:59:52| 浏览:4637
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怎么计算
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是指在会计期末时,企业因销售商品、提供劳务或其他原因,尚未收到的款项总额。计算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通常遵循以下步骤:
1. 确定期初余额:查阅上一会计期末的财务报表,找到应收账款的期初余额。
2. 加上本期增加额:统计本会计期间内,因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而增加的应收账款总额。这通常来自销售日记账或其他相关记录。
3. 减去本期减少额:从期初余额和本期增加额的合计中减去本期内已经收回的款项(包括收到的现金和转为其他账户的金额,如坏账准备等),以及本期内的销售折扣、销售退回和抹账等。
4. 调整账项:如果有必要,还需要对应收账款进行调整,比如坏账准备的增减、汇率变动影响等。
5. 计算期末余额:将期初余额加上本期增加额,再减去本期减少额和调整账项,得出的数值即为期末应收账款余额。
公式表示为:
应收账款期末余额 = 期初余额 + 本期销售增加额 - 本期收款额 - 本期折扣与退货额 ± 调整额
拓展知识:
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,良好的应收账款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维持良好的现金流,降低坏账风险。企业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管理应收账款,如设定信用政策、进行信用评估、定期审查客户信用状况、采取适当的催收措施等。此外,企业还会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一指标来衡量应收账款的回收效率,即在一定时期内,应收账款的回收次数。高周转率通常意味着企业的资金回收速度快,现金流状况良好。
其他应收款长期挂账的涉税风险
1、其他应收款长时间挂账,分别不同的款项内容,存在以下风险:对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借款,涉及缴纳增值税。2、对自然人股东个人借款超期未归还,视同对股东个人的股息红利分配交纳20%个税。3、对员工个人借款超期未归还且用于购买房屋或其他,视同工资薪金发放交纳个税。预付账款,需根据形成的原因,做出不。
2、其他应收款长时间挂账,分别不同的款项内容,存在以下风险:对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借款,涉及缴纳增值税。2、对自然人股东个人借款超期未归还,视同对股东个人的股息红利分配交纳20%个税。3、对员工个人借款超期未归还且用于购买房屋或其他,视同工资薪金发放交纳个税。预付账款,需根据形成的原因,做出不。
3、其他应收款的涉税风险有哪些答:增值税及附加税费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》(财税〔2016〕36号)附件1: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》第十四条第(一)款规定: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无偿提供服务,视同销售服务,但用于公益事业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。
4、股东借款,跨年度不还。有被依照股息红利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风险。财税2003 158号 2、关联公司间无偿借款的风险:依财税2016 36号文第14条规定,单位或个体工商户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无偿提供服务,但用于公益事业或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除外,视同销售。计征增值税的风险.随之要计征附加税 。
5、“其他应收款”科目挂账的金额过大,另一个主要的涉税风险就是会被税局视同向企业股东“分配股息红利”或视同向员工“发放工资薪金所得”,要被征收个人所得税。一般来说,企业向股东借出资金超过一定金额,而且长期挂账,该笔资金又未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,税局就可以将那笔借款视同为企业向股东分配。
6、最主要的还是个人借款涉及的个人所得税。如股东借款超1年按分红纳税,公司员工借款跨年不还按工资纳税等。还有就是公司将资金借给其它公司无偿使用,同时公司又有银行贷款,可能有部分借款利息不能税前扣除。如公司没有对外借款,则可能需要对外借款收取利息的问题,涉及营业税及合同印花税,企业所得税等。
7、情形一:个人借款挂账。 部分企业无偿为股东等个人提供借款,并通过“其他应收款”长期挂账。我提醒 根据《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个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》(财税〔2003〕158号)规定:“纳税年度内个人投资者从其投资的企业(个人独资企业、合伙企业除外)借款,在该纳税年度终了后既不。
8、其他应收款——主要是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的其他应收款项。但不包含以下款项(如应收票据、应收账款、预付账款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或暂付)。其他应收款主要包含:应收的几种特别款项,例如:罚款、赔款、补贴等;2、应收出租包装物的押金;3、应向员工收取的垫付款项,包含垫付的医药费等;4、公司的备用。
企铭星企服整理与本文相关的热门搜索词
1、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怎么计算公式
2、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怎么计算例题
3、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怎么计算举个例子
4、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怎么计算核销,转回
5、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怎么计算的
6、其他应收款长期挂账怎么处理
7、应收账款坏账处理会计分录
8、应收账款确认无法收回分录
9、应收账款收不回来了怎么销账
10、应收账款周转天数